
新闻动态
news information
保国利民・投资美好
近日,在36氪“WISE 2021中国产业投资峰会”上,保利资本副总经理李文轩、果芯数创创始人孔令智、卓筑汇创始人王巍、大界机器人创始人孟浩、造易软件董事长巫峰、每平每屋家居平台业务和产品负责人凯图共聚现场,以“建筑科技助力产业升级转型”为主题,围绕地产及建筑产业链各方的数字化转型现状、底层软件技术及人才培养机制的创新等数字化时代热点话题展开深入讨论。
WISE 2021 “建筑科技助力产业升级转型”主题圆桌论坛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地产及建筑业中许多环节之间的生产关系存在重塑的机会。但是地产及建筑是一个长链条产业,如果只是中间单个环节的技术提升,无法达成通过技术变革实现产业降本增效的最终目的。
李文轩认为,地产是工业品的集合形态,“地产产品从技术研发到产品开发、设计方案、技术方案、加工生产、施工、安装。从产品端、方案端、深化端到制造端、施工端,每一端都蕴含海量的数据”。
地产是工业品的集合形态
数据对于建筑业的发展起到关键作用。现场多位嘉宾均认为,实现建筑业各个环节数据的采集以及流通,将能够打通整个产业链的信息壁垒,解决项目级、企业级的协作决策,从而达到提效、降本和快速响应等目的。
但目前,我国建筑业信息化渗透率较低,数据显示,中国建筑信息化渗透率仅为0.1%,而发达国家渗透率可达1%。信息化渗透率低的现状导致了建筑业的数据难以采集。此外,整个建筑产业链在数据流动过程中出现一定的数据割裂现象。
建筑业信息化渗透率较低,数字化程度较低
王巍表示,目前数据没有统一的标准,也没有真正地在产业链条中向下传递。此外,无论是涵盖设计、施工、运维的建筑业纵向范围,还是涵盖结构、水、暖、电的建筑业横向范围,目前的技术还无法实现完整的数据协同。孔令智也强调,行业的现状,往往需要在不同的平台上进行数据传递,由此会产生数据割裂,造成数据损失。
尽管如此,我国建筑业信息化渗透率的基准低,意味着背后广阔的提升空间以及数据蕴藏的价值仍待挖掘,建筑业信息化将创造一个蓝海市场。
在面对C端消费者的地产后市场的社区运营及家居家装中,打通数据和数字化亦体现出极大的价值。
在社区运营方面,李文轩认为,未来社区将成为线下流量的入口,线下流量的运营将产生更市场机会,“社区在运维的时候有大量动态的数据可以让我们知道用户有什么样的需求,我们为有关需求提供相应的线下服务,通过长久可持续的服务来收费,因此这一套逻辑也能长久发展下去,这便是我们所说的,地产的数字化变成了‘数治化’(治是治理的治)”。
而在家居家装方面,随着消费者的年龄结构、需求、财富的变化,整个装修产业对个性化定制的商品需求逐渐增大。但如何把个性化的商品按照标准化流程指引,规模化、准确无误地生产出来,然后再发往全国各地的工地,实现准确无误的安装,最后按实际的供需收缴款项,成为了一项巨大的挑战。
巫峰认为,全产业链的数字化是解决个性定制和工业化、标准化生产交付矛盾的关键,“数字化和技术不可或缺,全产业链的数字化也非常重要。光一个点的数字化不能打通信息的壁垒,只有全产业链范围实现无缝数字化,每个点之间能够无误地对接,信息能够自由通畅地流动,才能实现‘建筑智能化、家居生产智能化、装配式装修’的概念”。
孟浩在峰会上提出,建筑业未来核心的发展趋势是数字化、智能化、工业化,而这些变革都将通过软件或硬件的智能化来实现。然而在建筑业的设计、生产等类别软件上,国内与国外仍存在一定的差距,而且在前几十年中,我国一直使用或者依赖国外的技术及软件。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国内企业开始意识到上述状况,并专注于建筑业技术创新软件的研发,研发建筑工业软件的大界机器人、研发建筑设计自动化软件的卓筑汇、研发钢结构深化设计软件的果芯数创,便是其中的成功例子。
三家企业的创始人均表示,软件的研发并不容易,其具备重投入、高风险、沉淀时间长、无法短期内形成收入等特点。尽管如此,他们坚信从长远的角度,必须推进研发,来为建筑环节效率的提升、建筑业的数字化转型、国内创新技术的提高提供更大的助力。
随着近年来我国人口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变化,我国建筑业出现人工成本逐年增高、大量建筑工人流失、招工难等诸多痛点。
李文轩提到,“从2010-2020年,中国工业建筑工人的年龄提高了10岁,即近十年来没有更多新的劳动力进入这个市场,整个行业的劳动力稀缺程度越来越明显,催生这个行业越发明显地朝着用机器替代人的方向发展”。同时,政策也在大力鼓励“建筑”行业转向“建造”行业,大力推行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发展,助推了机器替代人工的趋势。
政策大力推行建筑工业化发展
我国建筑业出现人工成本逐渐增高的痛点
在机器替代人工的趋势下,孟浩提出,随着建筑行业转型,建筑行业中的工作方式也在转变,包括设计人员职能的转变,工人从农民工转为蓝领工人,以及在建筑和工业化、自动化结合时诞生新的职位,要求有更多跨平台、跨专业的人才进入到建筑这个行业,去实现这个传统产业的革新。因此,他认为未来的行业挑战,还在于培养专业的技术人员和专业蓝领,教育系统需要意识到行业的需求并对此作出相应的反应。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